共享借鉴 | 破解南京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的“建邺实践”
2021年,南京市建邺区以“河长制”工作为引领,突出“特色化”路径、“智慧化”平台、“生态化”治理、“多元化”防汛、“社会化”氛围、“精细化”管理,着力破解南京市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,解决自净能力不足和外源污染复杂等问题。
“特色化”治理路径******
2020年初,建邺区各级河湖长在巡查中发现,工地基坑水排入河道后,排水口附近水体发黄且混浊。建邺区河长制办公室随即委托专业水质检测单位开展排查监测,结果发现,不仅铁离子含量高,氨氮值也严重超标。经分析,建邺区原农业用地多,化肥农药及管网渗漏等原因造成了地下水超标。
基坑水预处理前后水质观感对比
建邺区以“先解决问题再说”的态度,先后推出多条基坑水治理举措。
“首先各部门多管齐下,约谈工地项目方,对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;二是加强监管,每月对排水工地至少进行3次抽样监测,将未达标单位列入负面名单,蓝狮注册链结限期整改。”建邺区水务局局长张明浩说,同时向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广发“英雄帖”,筛选13家水处理企业,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基坑水治理。当前,建邺区已撬动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,推动38个工地参与,日均处理量最高可达3万吨,实现了从“带污进河”到“清洁补水”的转变。
“基坑水问题不仅出现在建邺,在全国范围内同样存在。”张明浩说。为此,建邺区联合十多家单位,牵头制订了国内首个《基坑排水处理技术规范》团体标准,于2021年11月正式施行。
创新引领,治水实践更加丰富
“特色化”治理路径,仅是建邺区通过创新引领,着力破解中心城区河湖治理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。这样的生动实践,还有不少:
升级“智慧化”水务平台,开启治水新局。选定110个窨井,安装高精度液位传感器,构建“智慧液位”监管预警平台,响应方式从“事后补救”向“事前预防”转变。针对部分餐饮企业长期违规倾倒污水行为,采用AI技术,部署“17+32”“智慧监管”系统,现已发现并查处400余起违规倾倒行为,“雨水箅子排污处置规程”申报南京地方标准。
筑牢“生态化”自然基底,推动破硬复绿。4条河道试点“生态盆技术”,河道下游溶解氧较上游增加6%。5条河道开展“无土栽培技术”试验,铺设聚酯纤维填料,种植各类水生植物,保持水体高溶氧状态。改造后河道具备了水陆交换条件,水生生态进一步丰富,周边景观显著提升。
创新“多元化”防汛模式,破解洲岛困局。建成23条28公里海绵水系、30万平方米生态公园、200万平方米生态江堤。开发地块融入下凹式绿地、雨水收集、蓝狮注册登录绿色屋顶等海绵要素。市政道路采用透水设计,达到雨水收集、缓排滞蓄、截污净化目的,实现“小雨不积、大雨不涝”。主动探索**主导、社会参与、专业抢险的防汛模式,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“重点区域社会化防汛经验”。
营造“社会化”治理氛围,拓展参与广度。以胡家闸河为主体,打造南京首个海绵元素河长制主题公园。依托长江江豚科教中心,创建水情教育基地。建设“河长制文化墙”“水文化宣传栏”“小微型河长公园”等载体,打造基层河长工作站。
“另外,我们还积极探索‘精细化’管理模式,规范管护标准。”张明浩说,着重清扫水务设施管理的“死角盲区”,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管护体系。比如独创“双闭环”管理制度,解决“最后100米”管护问题。建立“规范化”养护标准,填补泵站养护标准化空白等。
为高质量治水奉献“建邺智慧”
突出“河长制”工作为引领的“建邺治水六化”,因为可复制、可实践,被省社会科学院《决策咨询专报》专题刊载推广。“基坑水处理团体标准”被《中国水利》杂志专题刊载推广,“生态盆”治水技术获国家专利,被省河长制工作办公室专题宣传全省推广,江心洲“社会化防汛模式”被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专题报道全省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