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以来,已有超200条建陶生产线退出历史舞台
过去的第三季度,陶瓷行业不仅没有丝毫“金九银十”的迹象,市场反而更加冷淡。更为严峻的是,原本6月下旬呈现回落趋势的燃料价格,再度回升。
在市场缺乏动力,成本居高不下的形势下,大多数陶瓷企业库存增加,爆仓已经成为普遍的存在,部分企业不得已选择一段时间内停产、减产。另外,根据《陶瓷信息》近期不完全统计,受市场预期和企业经营考虑,2021年以来,全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建陶生产线,超过200条。
能源涨价、企业爆仓
涨价潮未能如期而至
2021年下半年,受原料和能源成本的波动影响,且在市场尚可的情况下,全国数百家陶瓷企业在8~9月间集中掀起了一波涨价潮。一方面,确实是成本上涨给陶瓷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压力,需要通过上调产品价格维持利润;另一方面,涨价也是陶瓷企业刺激市场的一种常用促销手段。
但今年同期,一个很明显的现象,尽管也有数十家陶瓷厂发布涨价通知,上调幅度相对于成本上涨幅度,却微乎其微,且市场反响平平。其根源在于受房地产形势的直接影响,息息相关的瓷砖行业需求出现断崖式下滑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-公众号,侵删)
▲不少企业由于仓库爆仓,将产品堆放至厂外的马路上。
受此影响,今年陶瓷行业各产区开窑率普遍偏低,但仍难以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。当前,爆仓已经成为大多数陶瓷企业的普遍现象,甚至不少产区企业悲观地判断:“按照现在陶瓷行业的库存,即使半年不生产,砖也卖不完”。
反而是6月下旬出现回落趋势的能源价格,近期又有所波动。按照季节性波动规律,夏季能源价格相对冬季更低,但是过去2年,这一规律似乎不再符合当下的陶瓷行业。
近期,《陶瓷信息》从广西、云南等南方燃煤产区了解到,9月下旬,煤炭价格已经涨至1700~1800元/吨,这相对于年初,基本上涨了50%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-公众号,侵删)
而天然气,也没能因制造业用量的减少而持续回落。《陶瓷信息》从燃气公司了解到,9月下旬,广东LNG到厂价回升至约8000元/吨,即大致相当于5.7元/m3,相较于6月下旬涨幅大致在1000元/吨。不过由于广东多地陶瓷厂,LNG用气与管道气基本处于混用状态,因此综合气价在5元/m3左右。使用管道气的佛山,气价仍维持在此前签订的4.2元/m3。
而福建泉州,在今年5月确定最新气价3.599元/m3至今尚未出现变化,但9月下旬,当地企业透露,燃气公司正在协商上调天然气价格。
越来越多企业“放假”
广东开窑率低于30%
对陶瓷行业而言,生产具有连续性,开窑、停窑会造成能耗、人工的损耗甚至是产品的损耗。而且一旦生产线长期停产,依然需要承担大量的企业运营、生产设备维护成本,因此不到不得已,已经启动的生产线不会轻易停产。
但进入7月份以来,随着不少企业库存积压至产品已无处可放,加之燃料成本的上涨,各地陆续有不少陶瓷企业选择短暂性停产。以期消耗库存后再复产,福建、云南、广西、江西等今年复产较早产区,这一现象尤为突出。
广东,上半年开窑率不足5成,7月份以来,《陶瓷信息》实地调研发现,肇庆、清远、江门等多个陶瓷园区开窑率再度走低,在能源成本和库存压力的双重影响下,甚至出现多家原已复产的中型陶瓷企业陆续全面“放假”,部分拥有四五十条生产线的陶瓷园区仅有十余条正常生产的现象,广东综合开窑率已不足30%。
四川、重庆作为近年来生产成本相对较低,发展优势相对突出的产区。进入下半年以来,受疫情、超高温天气影响,陶瓷企业屡受停产、减产影响。其中8月份,更是经历了超高温天气让电于民,全面停产近半个月。频繁的限产、停产,尽管未增加企业库存,但同样的因素也影响企业销售,有当地企业负责人透露:“第三季度生产仅有正常的60~70%,但市场也不是很好,销售下滑了有30%以上,所以库存压力还是很大。”
而整个大北方产区,今年开窑率基本都维持在60%左右。其中东北除了法库因此前库存少,生产较旺外,建平、喀左等地区,因“煤改气”仍在全面停产中。
超200条生产线退出
陶瓷企业投入更加谨慎
出于对未来市场需求持续下滑的预期,2021年以来大量生产线选择退出历史舞台。近期,《陶瓷信息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,仅广东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北、陕西、辽宁等产区,彻底退出的陶瓷砖生产线已超过200条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-公众号,侵删)
▲广东已退出的陶瓷企业。
其中广东最为明显,相较于2020年至少已确定有84条生产线退出,其次福建,也有多达43条。北方的山东退出了23条,河北也有10多条,山西有10条,东北6~7条……
而近年来被认为发展势头最猛的江西产区,近期掀起转产锂电热潮,大量陶瓷砖瓦生产线转产锂电,近40条生产线不再生产陶瓷砖瓦,退出陶瓷砖年产能将近2.6亿㎡,而且目前仍有多家企业生产线规划即将转产锂电。不过江西仍是目前中东部地区综合优势最明显的陶瓷产区,在转产锂电热的同时,头部企业也加大了对江西产区的投入,2021年以来,东鹏、诺贝尔江西生产基地产能有所扩张。
此外,今年以来,仍存在但“躺平”未曾生产的生产线不少于200条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-公众号,侵删)
▲停产超过1年的陶瓷企业,厂内仅余数人留守。
上述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建陶生产线,并不完全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被淘汰,大体还包括以下几类企业。
一部分是因为原生产线属于老、旧、破、小,已经难以满足目前产品生产需求,但又难以改造。而重建不仅需要大规模的投入,和严格的审批,同时考虑到当地生产成本优势已经不足以支撑建陶企业持续发展,因此选择退出和转移。这一类退出生产线,在福建、广东等传统头部产区尤为常见,其中不乏多家头部企业。
部分头部企业,尽管原有生产线萎缩,但在广西、江西、重庆等新兴产区新建了更大规模的生产线,属于产能转移,企业自身产能并未因此大幅减少;更有原在广东、福建的部分本土中小企业,综合评估自身实力和市场预期,选择主动退出。
一部分是不少零散分布、缺乏聚集优势的企业。如山东淄博、临沂以外,河北高邑、赞皇以外的部分零散分布的企业,由于缺乏规模优势、配套优势、运输优势难以为继,仅在能源成本上就比周边成规模的陶瓷园区高出一大截,逼退不少企业。
还有一部分则是经营不善,资金链不足的中低端企业,在市场变化和规范化管理下,加速离场。
在当前环境下,陶瓷企业投资显得更加谨慎,今年上半年,陶瓷行业出现了一波新建、改建生产线热潮,不完全统计,有50多条新建、改造生产线先后点火投产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-公众号,侵删)
▲岩博仕点火,是下半年以来为数不多投产的新建生产线。
进入下半年,仅有四川中陶建材、岩博仕,广西北流新瑞福、宏胜等少部分新建生产线点火,陶瓷行业大规模改造生产线的现象较少。一方面,是有改造需求的企业,过去两三年间已基本完成。另一方面,受市场预期影响,企业对投资更加谨慎。
上半年大规模技改、新建生产线点火投产,基本都是2021年规划、启动的工程,今年同类规划寥寥无几,仅有广西北流新瑞福、广西联辉等企业收购原有企业以后正在重新建设生产线。也有部分企业现有产品市场需求不振,企业有规划技改生产其他产品。比如瓷片生产线,第三季度仍有广西恒希、云南金瑞等企业正在改造中板、大板等产品。但更多瓷片企业想改而不敢改,动辄投入数千万资金,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风险大、回报周期短。
不仅如此,不少头部企业的新建、扩建项目,也因为市场因素暂缓。
大产能生产线、产品更迭加速
从近期调研中,《陶瓷信息》了解到,陶瓷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。首先是近年来新建的生产线,在保障基本产品质量的前提下,单线产能不断创下新高。
云南仅有的44条生产线中,单线日产能超3万㎡的占1/3;广西2021年以来宏胜、新瑞福、联辉、高峰、纯一等新建生产线,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生产线,单线日产能基本都在4~5万㎡,江西2021年以来也新建了多条单线日产能4万㎡以上的生产线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-公众号,侵删)
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单线日产能超4万㎡的陶瓷砖生产线,已接近100条。
超大产能生产线的更迭,对降低单位能耗、单位用工成本的作用十分明显,在当前市场环境中,短期内增强了企业成本竞争力,但产量大、转产不便等因素,也使得产品缺乏个性化。
为了更大程度降低成本,陶瓷企业也更加重视生产线的节能改造。
在产品更迭方面,瓷片、抛光砖、外墙砖等产品,加速萎缩。越来越多瓷片生产线退出、停产、减产甚至改造其他产品。而抛光砖,广西、四川等产区已经难觅踪影。外墙砖除了福建仍有40~50条生产线正常运行外,其他地区仅有广东白兔、广西挺进等少数企业仍在生产。
中板、750×1500mm仍是目前企业生产和改产的主要方向。而岩板今年则遇冷,主要是市场对超大规格岩板产品的需求不大,企业大规模上线产能严重过剩,因此不少企业今年纷纷转产750×1500mm,甚至常规产品。
陶瓷行业还有未来吗?
今年陶瓷行业的形势给人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“寒冷”,以致于不少业内人士看不到出路。但实际上作为最实用、最常见的墙地装饰材料,房子还会盖、装修还会改、需求就一定在。只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萎缩是一定的,需求是下滑至80亿㎡、70亿㎡还是60亿㎡、50亿㎡不得而知,目前的产能淘汰一般亦未可知。要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中活下来,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。
未来,哪些企业更有希望活下来?
一、实力超前的大企业、大品牌,即使伴随房地产需求下滑,损失了集采中大部分的份额,总体可能会出现萎缩,但依靠前期积累的企业实力、品牌影响力、完善而广阔的零售渠道,依然会是陶瓷行业不可小觑的存在。
二、特色、小众、个性化产品,需求不大但有市场。这类企业,规模不一定很大,但市场有需求就一定能存活。
三、尽管品牌影响力不大,企业规模不大,产品也没有很明显的特色,但经营很健康,没有高杠杆的企业。
因此,面对市场的变幻,产能严重过剩的陶瓷行业,有理由悲观,但也要看到,在大浪淘沙之后,增长不再,希望还在。当前,更重要的是保持现金流,谨慎投资,远离高杠杆。生产、营销的投入,一定要紧跟市场需求,警惕噱头大于实际,如当前的岩板,大多数企业最终落得个一地鸡毛的结局。综合考量,实在没有任何优势,可以支撑企业活下去,选择主动体面退出,也不是不能考虑。
(文章来源:陶瓷信息精选-公众号,侵删)
【延伸阅读】
第38届佛山陶博会延期至2023年4月18-21日举办
瓷砖防滑,能否成为陶瓷行业的又一个风口?
投资10.8亿!广西藤县陶企光伏规模逾253万㎡,年发电量超2.5亿度
楼市何时触底回暖?房地产行业未来何去何从
3个建议应对陶瓷行业成本上涨、需求不振
陶瓷市场从增量到存量,一线品牌该如何突破重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