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半生产线停窑,市场上都不缺瓷砖?
多年前,陶瓷行业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戏言:“全国生产线停产半年,市场上都不缺瓷砖”,“全国一半生产线停窑,市场上都不缺瓷砖”……以此来形容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,如果放在过去,这几句“戏言”难免有夸张的成分。
但是到今天,按照当前的供需关系,“全国一半生产线停窑,市场上都不缺瓷砖”或许已经不是戏言,并逐渐成真——市场需求逐年萎缩,瓷砖产能却随着“小线改大线”越来越大,产能过剩程度愈演愈烈,越来越多的生产线被闲置,越来越多的生产线开开停停,陶瓷企业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。
2023瓷砖产量或创近12年新低
生产线及产能闲置率进一步增高
2023年的陶瓷行业,最大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,需求下滑。据相关统计数据,2023年前6个月,全国陶瓷砖累计产量同比下滑15.10%,单月产量均低于去年同期,截至6月底,全国生产线开窑率实际不足60%。
若按此开窑率计算,全国不到1500条生产线处于生产状态,处于停产状态的生产线达1000条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-公众号,侵删)
2022年全国瓷砖产量73亿㎡,不少行业人士就此对比预测:2023年全国瓷砖产量或仅有60多亿㎡(产量>需求量,市场需求量则更低),将创近12年来的新低。
而我国瓷砖年产能高达100多亿㎡(2023年又有大量生产线技改投产,产能同比2022年大概率继续增加),以此估算,2023年全国陶瓷砖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%左右。
但即便产能利用率如此之低,大量陶瓷企业仍然面临库存爆仓、销售不畅的巨大压力,各大陶瓷厂家之间“存单必争”,价格战不断升级,企业营收、利润下滑。有市场人士表示,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陶瓷行业最大的包袱,不仅长期得不到根治,反而愈演愈烈。
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参照意大利、西班牙陶瓷产业发展走过的路径,未来的中国建陶行业将以“L”型发展,当前仍处于下行阶段,仍未探底,未来几年国内瓷砖年产量或跌至50亿㎡左右。并且这一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陶业人士的认同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-公众号,侵删)
意大利瓷砖年产量在2000年前后达到巅峰,尔后下探,最终稳定在4亿㎡左右。
因此,从表面上的数据来看,“全国一半生产线停窑,市场上都不缺瓷砖”正在成为陶瓷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真实写照。
这也意味着,未来全国陶瓷砖产能的过剩程度,还将进一步加剧,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还将进一步降低,更多的生产线将无法开窑,或者缩短生产周期。
陶瓷厂生产周期越来越短
年初开窑晚、年中停窑潮、年末停窑早
随着供需矛盾的激化,2023年无论是陶瓷厂家,还是上游供应商都能够直观地看到——陶瓷厂生产线的开窑率越来越低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,并且呈现“年初开窑晚、年中停窑潮、年末停窑早”的显著特征。
相比往年开年后,陶瓷厂火热的点火开窑气氛,2023开年许多陶瓷产区生产线点火时间更晚,并且仅点火部分生产线;越来越多的陶瓷厂不紧不慢,处于观望状态,待到四五月份才徐徐点火投产。
而到了年中六、七月份,传统市场淡季的到来,各大产区掀起一轮猛烈的停窑减产潮,有的产区开窑率瞬间从年初的80%以上,降至50%左右。年中停窑减产越来越“常态化”,生产线的开开停停越来越“常态化”。
虽然还没到年末,但不少行业人士预测,考虑到当前的库存压力与市场销售压力,以及10月份天然气、煤炭、原材料等会有一波上涨行情,今年不少陶瓷厂很有可能会在10月底、11月份就提前停窑,慢慢消化库存。
由此可见,陶瓷行业的生产周期的确越缩越短!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-公众号,侵删)
“现在,陶瓷企业一年的生产周期别说10个月,能有8、9个月就已经很不错了。”广东一家陶瓷厂负责人坦言,“如果是满负荷生产,能坚持半年就已经十分理想了。”
“从近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,很多陶瓷厂的产能利用率在50~60%之间,许多生产线开开停停。”有上游化工原料供应商表示,甚至有些陶瓷厂是常年停产的,或者仅开少量的生产线,比如有的陶瓷厂自己有工厂不生产,反而到其他陶瓷厂贴牌,“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见”。
归根究底,陶瓷企业生产周期一再缩短的两大主要原因是:一、产能在“小线改大线”技改热潮下,增势明显;二、市场需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。瓷砖供应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,注定大量生产线无法持续、满负荷生产。
落后产能被加速出清
牺牲利润的“低价路线”也很难持续
陶瓷行业已经进入发展的新时期,过去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,产能严重过剩是阻碍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。但另一方面,当前的“内卷”与恶性竞争,也在加速一批产能落后、管理粗放、理念陈旧的陶瓷企业离场。
以近两年闲置的生产线来看,大部分是产能落后、能耗较高、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老旧生产线。这类生产线由于单位生产成本较高、产品花色滞后于市场需求,产品附加值又较低,很难再有点火重启的机会,除非投入重金进行技改升级。
放眼全国,这样的生产线至少在500条以上,要么是产能小、设备落后,要么是生产外墙砖、抛光砖、瓷片等传统品类,对于企业而言,如果重新启动需要投入重金升级改造,而一旦重金改造,又会面临巨大的产销压力和较长的回本周期。
(图片来源:陶瓷信息-公众号,侵删)
除此之外,还有许多走低价路线,通过“杀价”,以牺牲利润来赢取市场的陶瓷企业也很难持续。
“瓷砖走低价、低利润路线是没有未来的,尤其是在存量或减量市场环境下,会越来越难。”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,未来政策层面对陶瓷企业节能降碳、绿色智造的要求及门槛会越来越高,甚至需要企业投入重金去改造,而这些都需要靠一定的盈利水平去实现。
当下供需矛盾已经无法调和,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永续经营。亦有行业人士分析,以意大利陶瓷为例,走过产能和产量高峰以后,意大利许多陶企通过产品技术升级换代等措施,走高附加值或“小而美”路线,产量基本没有增加,但每年的产值都在增长。
面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及产量缩减,对于国内大多数陶瓷企业来说,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路线,提高产品附加值,才是最正确、最长远、最健康的发展路径。
(文章来源:陶瓷信息-公众号,侵删)
【延伸阅读】
商务部组织开展“家居焕新消费季”活动
产能大扩!中板价格战或比想象的更惨烈
一味降价进入死胡同!高成本下陶企如何活得好
各大家居企业半年报出炉!36家净利润增长
帝欧家居上半年瓷砖业务收入14.49亿
中国陶企攻克又一岩板技术难题